门窗是装修中的 “大件”,不仅影响居住体验,更换成本也高。但市场上套路重重,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。今天总结十个最容易掉进去的 “陷阱”,帮你避坑避雷!
1. 只看型材厚度,忽略腔体结构
坑点:商家宣传 “型材厚度 1.8mm,品质更好”,但实际用单腔体型材,保温隔音一塌糊涂。
真相:型材性能不只看厚度,更取决于腔体结构。多腔体设计能增强保温、隔音和抗变形能力,单腔体型材再厚也难达标。
避坑:要求看型材截面图,优先选 3 腔及以上结构,同时确认型材品牌(如海螺、忠旺等知名品牌更可靠)。
2. 五金件 “以次充好”,用几年就坏
坑点:商家宣称 “进口五金”,实际用贴牌劣质产品,用 1-2 年就出现把手松动、锁芯卡滞。
真相:五金件是门窗的 “心脏”,占门窗成本的 20%-30%。优质五金(如德国好博、丝吉利娅)能经受 5 万次以上启闭测试,劣质五金 3 万次就可能失效。
避坑:要求商家明确五金品牌型号,查看产品合格证,最好现场测试:反复启闭门窗,感受是否顺畅无异响,锁点是否均匀受力。
3. 玻璃 “偷工减料”,性能大打折扣
坑点:宣传 “中空玻璃”,实际用普通玻璃 + 简单间隔,甚至玻璃厚度不足,隔音保温差。
真相:合格的中空玻璃应满足:双层 5mm 玻璃 + 12A 以上空气层,且内部填充氩气(降低传热),边缘用丁基胶 + 聚硫胶双层密封(防止起雾)。
避坑:查看玻璃上的 3C 认证标识,要求商家标注玻璃厚度、空气层厚度及密封方式,必要时可要求出示检测报告。
4. 密封胶条 “藏猫腻”,耐候性差
坑点:用廉价 PVC 胶条冒充三元乙丙胶条,1-2 年就出现硬化、开裂,导致门窗漏风渗水。
真相:三元乙丙胶条耐高低温(-40℃至 120℃)、抗老化,使用寿命可达 15 年以上;PVC 胶条易受温度影响,寿命仅 3-5 年。
避坑:用手触摸胶条,三元乙丙胶条弹性好、无刺鼻气味,拉扯后能快速回弹;PVC 胶条手感偏硬,拉伸易断裂。
5. “系统门窗” 概念混淆,花高价买 “伪系统”
坑点:普通门窗换个名字就叫 “系统门窗”,价格翻倍,但性能和普通门窗无异。
真相:真正的系统门窗需经过至少 2-3 年的研发测试,有完整的技术手册和部件匹配标准,且各部件(型材、五金、胶条等)均为原厂配套。
避坑:询问系统名称(如旭格 AWS、YKK AP 等),要求查看技术参数报告,确认是否有独立的门窗系统研发团队。
6. 报价 “低开高走”,隐性收费多
坑点:初期报价极低,签约后以 “超尺费”“五金升级费”“安装辅材费” 等名义加价,最终总价超预算 50%。
真相:正规报价应包含型材、五金、玻璃、安装、辅材(如密封胶、膨胀螺丝)等所有费用,且明确标注损耗率(一般≤3%)。
避坑:要求商家出具详细报价单,注明每一项费用的计算方式,约定 “增项不超过合同总价的 5%”,并写入合同。
7. 安装 “外包”,工艺差影响性能
坑点:商家把安装包给第三方游击队,安装时不打防水胶、螺丝间距过大,导致门窗渗水、框架松动。
真相:系统门窗 “三分产品,七分安装”,专业安装团队需经过品牌培训,严格遵循 “测量 - 放线 - 固定 - 密封 - 调试” 流程。
避坑:确认安装团队是否为品牌认证团队,要求出示安装规范手册,安装后检查:玻璃与型材间胶条是否平整,缝隙是否均匀,打胶是否连续无气泡。
8. 忽视 “地域适配性”,性能浪费或不足
坑点:南方用户买了北方专用的厚型材门窗,增加成本却用不上;沿海用户选了抗风压等级低的产品,台风天易变形。
真相:门窗性能需匹配地域特点:北方侧重保温(K 值≤2.0),南方侧重通风(开启方式灵活),沿海侧重抗风压(≥6 级),临街侧重隔音(≥30dB)。
避坑:根据居住环境告诉商家核心需求,要求推荐对应性能的产品,必要时查看检测报告中的地域适配参数。
9. 质保 “口头承诺”,出问题没人管
坑点:商家承诺 “质保 10 年”,但合同中不写明,出问题后以 “人为损坏” 为由拒保,或商家倒闭找不到人。
真相:正规品牌质保期通常为 5-10 年,且明确质保范围(如五金件、型材、密封胶条等),并提供书面质保卡。
避坑:将质保内容(期限、范围、责任方)写入合同,确认商家是否有售后网点,保留好质保卡和付款凭证。
10. 盲目追求 “大开启”,忽视安全性
坑点:为了观景选超大固定扇 + 小开启扇,导致通风差;或开启扇过大,五金承重不足,存在坠落风险。
真相:开启扇尺寸需与五金承重匹配(如单扇宽度建议≤70cm,高度≤210cm),且开启方式需兼顾通风与安全(如高层不建议选外开窗,避免坠物)。
避坑:根据户型大小设计开启比例(开启面积建议≥房间面积的 1/20),高层优先选内开内倒窗,儿童房可加装限位器。
选门窗时,多问、多看、多对比,不被低价和噱头迷惑,才能选到真正适合自家的产品。如果觉得有用,欢迎转发给正在装修的朋友~